发布时间:2013-08-13阅读量:1796[打印]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全力支持小微企业良性发展。实施意见指出,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稳定就业、鼓励创业的重要内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在于商业银行,基于这种环境,《意见》的着力点在于引导商业银行进行差异化服务。这种差异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鼓励业务创新和设立专门服务机构
从本质上说,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市场失灵问题。因此,《意见》中的系列措施特别强调要重视培育市场环境。在放松管制和金融创新的背景下,监管政策越来越重视培育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主体,不断放宽机构准入标准,提高金融服务网点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
近段时间以来,关于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利好从未间断过。总结来看,这些政策可以概括为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适度放松管制,这些内容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金融资源向小微倾斜
《意见》强调从融资渠道、服务方式、服务主体、考核评价等多方面引导金融机构“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向小微企业倾斜金融资源
作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揽子方案,《意见》强调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营造良好的小微金融发展环境,也明确了发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目标要求——“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找到了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抓手——丰富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强化对小微企业的增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大力拓展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对于当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意见》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
具体来说,《意见》强调从融资渠道、服务方式、服务主体、考核评价等多方面引导金融机构“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向小微企业倾斜金融资源。
我国金融体系的主导在于商业银行,基于这种环境,《意见》的着力点在于引导商业银行进行差异化服务。这种差异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鼓励业务创新和设立专门服务机构。《意见》不但鼓励小型金融机构发展,而且鼓励商业银行建设小企业专营机构,单独配置资源,单独进行信贷评审和会计核算,引导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走向专业化。
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是顺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基本前提。因为从本质上说,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市场失灵问题。因此,《意见》中的系列措施特别强调要重视培育市场环境。在放松管制和金融创新的背景下,监管政策越来越重视培育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主体,不断放宽机构准入标准,提高金融服务网点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上海、浙江等地的实践证明,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宽松的市场环境,能较大地改善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开辟小微融资绿色通道
专家建议,要支持发行专项金融债;鼓励资产证券化;利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平衡流动性
对商业银行来说,小微企业贷款的收益高,但风险较大,在信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从安全性和盈利性原则出发,商业银行倾向于向大中型企业放贷。为此,《意见》强调要扩宽融资渠道,为小微贷款开辟了银行融资的绿色通道。
中债资信研究员祁锋认为,这一绿色通道的构成来自3个方面:第一是支持发行专项金融债,从申请资格,到材料报备,到事后监管,政策越加明确。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已有40家银行共4240亿元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的申请得到批复,发行主体涵盖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第二是鼓励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盘活存量、调整信贷结构的有效途径,通过鼓励小微金融服务显著的银行进行业务试点,鼓励基础资产向小微贷款倾斜,能够有效拓宽小微贷款的资金来源;第三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2013年7月,人民银行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支持小微业务,央行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再贴现总量的45%都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
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只有在整体环境改善的情况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同样是《意见》关注的焦点,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研究部姜智强认为,《意见》充分考虑到外部环境的作用,注重通过调动外部力量改善融资环境。只有在整体环境改善的情况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意见》除了一贯强调的发挥担保、保险的辅助作用,还特别强调了搭建小微企业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对于在实践中效果良好的地方政府通过财税支持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意见》也给予了肯定;对于融资过程中关键的征信信息,《意见》强调要加快建立小微企业信用征集体系、评级发布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注重用好人才、技术等“软信息”,建立针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审机制。这种提法相较以往的政策信息更加明确和细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正如《意见》所言,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增长、就业、创新、内需这四点个个都是关键,都关系到经济社会能否长期稳健的发展,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因而也尤其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加快推进。